9月26日至29日,第92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在广州广交会展馆举办。本届展会展览面积近16万平方米,吸引了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企业参展,预计将迎来超12万名专业观众。
作为全球医疗产业的“风向标”,本届CMEF不仅汇聚了我国广东、江苏、浙江等地的产业集群,也吸引了德国、美国、日本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展团,集中展示医疗器械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
脑机接口备受关注
近年来,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医疗服务,从智能诊断到临床决策再到医院管理,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在展区中央,脑机接口技术展位前人潮涌动,观众纷纷上前体验“意念操控”。
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宇医疗”)推出的“脑控上下肢主被动康复系统”引发关注。只需患者佩戴轻量化头环即可实现脑电信号的毫秒级解码,精准匹配运动意图,驱动设备进行康复训练。“我公司自2015年起便启动脑机接口研发,并于2024年成立了脑科学实验室,目前正积极构建‘脑机接口+康复’产业生态,覆盖患者的全周期康复链条。”翔宇医疗相关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上海韶脑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则展示了“脑电采集+脑控交互”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可通过脑电采集、信号处理和意图解码,驱动执行设备完成康复训练。目前,该公司脑电采集康复训练设备已取得上海市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注册证。
政策层面也为这一新兴产业注入了动力。2025年7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脑机接口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初步建立先进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标准体系。电极、芯片和整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脑机接口产品在工业制造、医疗健康、生活消费等领域加快应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打造2个至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开拓一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
“脑机接口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场景,有望在康复医学、神经调控和老龄化健康管理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脑机接口将为医疗器械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在借道AI补齐技术空白。艾瑞迈迪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瑞迈迪”)是北京理工大学孵化的手术机器人上游企业,此次携光学定位新品瑞瞳SE 3D亮相。该产品基于双目结构光技术,能够以紧凑机身实现25帧/秒三维重建与亚毫米级精度,并集成“实时重建+无标跟踪”功能,适用于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经颅磁刺激定位、康复训练评估等场景。
“我公司技术全部自研,打破了国外垄断。目前已进入医院使用,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艾瑞迈迪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海外市场机遇凸显
除展示技术创新成果,CMEF也成为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主办方透露,本届展会吸引了来自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目前已收到来自孟加拉国、以色列、德国、哥伦比亚、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采购需求,涉及医疗耗材、检测试剂、影像设备、内窥镜、分子诊断等多个领域,采购金额从数万美元到上千万美元不等。
江西洪达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国外客户在咨询中,除关注产品的国际化标准适配性、认证资质外,还十分关注海外供应链保障、售后服务体系等。”
近年来,东南亚已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据主办方介绍,本届展会收集到的国际采购需求中,东南亚买家占比大幅提升。越南、泰国等国在基础医疗设备与耗材方面需求旺盛,部分国家对分子诊断、影像设备等高端产品的兴趣也在增强。
一位负责东南亚市场拓展的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以往当地市场上的医疗器械主要来自欧洲,但中国企业的产品兼具价格与品质的优势,尤其是在影像和检测试剂方面竞争力越来越强。”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显示,20年来,中国医疗器械企业产品力不断提升,多家企业依托优秀的产品力、海外本土化运营及工厂建设,实现了海外业务的高速增长、构建起全球竞争力。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不断突破与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未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将在数字化、智能化和国际化的浪潮中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嘉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